中心主任的話 ◆ 劉鎔毓
通識教育中心電子季刊第十五期的發行,需感謝楊禮義老師熱心的投入,從邀稿、蒐集及撰寫,編輯李傲中同仁在公務繁忙之餘仍大力協助,使這份刊物得以持續,成為通識教育中心師生重要的溝通園地。
新學期在過年後隨即展開,在全體通識教師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本學期所有活動的規劃。藝文展共有三場:「蒙藏文物特展」「織夢‧成畫-管育伶個展」、及配合本校創校45周年校慶的「中華軌跡—校史回顧展」。5月30日將舉辦三場音樂會,特別邀請美國紐約市立大學Joanne Chang教授與本校陳麗琦教授,共同舉辦「指尖下的舞蹈、琴音間的對話古典音樂」宴饗全校師生。此外,本學期還有許多講座、藝文競賽及駐校藝術家的活動,歡迎同學踴躍參加。新竹校區竹塹藝文季以客家文化為主題,也規劃了系列活動,希望能增進新竹師生對在地客家文化的瞭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學期通識教育中心預計將辦理五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包括生命閱讀、學術研究、教材編撰、通識課程地圖…等主題的教師專業社群。社群內容豐富、精彩,冀望能透過這些主題社群的凝聚,達到教學分享與專業成長的目的,歡迎有興趣的老師參加。
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組 副教授
焦點新聞
編輯部
市教大、市體院 8月併為「台北市立大學」(2013/01/20)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
少子化問題造成「大學過剩」,各大學都力拚轉型,台北市轄下的兩所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將在今年八月合併,從專業的師範體系、體育學校改制為綜合性的「台北市立大學」。
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表示,兩校合併後,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台北市立大學」將會以香港城市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為目標,希望能成為考生心中的明星大學,更代表台北市的大學。
北市府日前成立「台北市立大學籌備委員會」,由丁庭宇擔任主任委員,本周將會召開相關會議;丁庭宇表示,「台北市立大學」最快二月成立籌備處,八月掛牌,明年八月正式對外招生。
去年兩校的校務會議已經通過合併同意案。丁庭宇表示,在少子化、就業市場改變的衝擊下,負責培育人才的大學必須思考轉型,調整學校招生的策略及目標,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招攬到適合的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好的環境。
目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有教育學院、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等三個學院,再加上台北體院,現行共有四個學院,丁庭宇說,台北市立大學將會再成立兩個學院,學院類型將會與市政、產業相關,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丁庭宇表示,未來「台北市立大學」將分為博愛校區及天母校區,但校本部要在哪一個校區,須等到新任校長上任後才會決定。
即將「結為連理」的市教大及市體院均表示,校內人員均樂觀看待這項合併案,期待整合後,新學校能產生不同的氣象。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為台北師範學校,早在一八九五年創立,台灣光復後改為台北女子師範專科學院,後來才開始招收男生,二○○五年改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每年約有九億元預算、四千八百名學生;市立體育學院前身是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在一九六八年成立,一九九六年升格為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每年預算十三億元、兩千七百名學生。
通識課程的兩個盲點(2012/12/17)
【中國時報╱記者許惠琪】
近日教育部真是焦頭爛額,大學生的質詢風波才剛平息,又有四技二專統測報名費調漲、教育學程減招問題。而大學通識教育的問題,卻因缺少引爆點,以至於為人忽視。
筆者在幾家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認為當今通識教育有兩個盲點:
第一,在課程設計上:誤以為所謂「通識」,是「精通許多專門知識」。其實「通識」是「通達大識」,是理解通透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信仰,也就是「人文精神」。「通識」和「專業」課程,各有不同宗旨,絕對不是把文法工商等各門專業課程合起來,把每個學院的專門知識都理解一些,就達成「通識」教育目標。多數學校規定必須修習各個不同學院的通識,這種課程設計,或許誤解「通識」所欲培養的人文精神。
例如:可開設「佛教宗觀」、「基督教文化」、「現代儒學思想」,從不同角度思索墮胎、代理孕母、器官捐贈、動物倫理、飲食倫理、死刑等議題;否則直接將「生物科技與你」、「動物飼養與照顧」、「食物面面觀」等「專業知識」簡化為通識課綱,只不過學些自己上網key一下便有的「知識家」,難以從中體悟到人文精神與人道關懷。
再如,可開設「憲政民主」或「公民法學教育」,就憲法上基本權、重要原理原則、國家權力機關的分立與制衡作導論,並介紹從傳統士大夫社會到公民社會的演進。否則「民事契約概說」這種課程,只是把民法各編及訴訟法這種「專業知識」簡單化,既無法培養公民社會的素質,真正複雜的訴訟,也非一般人可處理。
余英時先生在《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中說:「今天西方所謂『通識』,淵源於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教育也以塑造完美的人格為最高理想。」他並指出以「通識」教育培養人文素養,是當今教育應當重視的方向。
第二,通識課程的師資問題:許多素孚眾望的教授,只願在自己系上的研究所開課,不願開設通識課,因此通識課多交由各學院裡年輕的博士生,但一個小小的兼任講師,又有「倒課」走路的壓力,在課程設計上,不得不考慮「票房」問題。且通識課涉及諸多人本精神、人文關懷,若能邀請社會各界領袖,諸如星雲大師、爭取代理孕母合法化的陳昭姿女士、書寫台灣社會轉型的作家黃春明蒞臨座談,想必能帶來更豐富的人文視野,但小小的兼任講師,憑什麼有這方面人脈呢?
許多課程並非不重要,但它屬於「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並非專業課程的簡化、普及化,而是由學有專精的資深教授,培養學生人文關懷,將人文精神用於各層面,自然生氣盎然。
作者為台灣大學博士生
調整學費宜建立彈性遵循機制(2013/03/12)
【台灣時報╱記者李登福】
幾乎每年三、四月時,大專學雜費要不要調整,都要吵一頓。近日教育部委託國家研究院為廣納各界意見,舉辦公聽會,結果引來學生代表及家長等之激烈反彈,甚至有學生高唱改編自電影「悲慘世界」的歌曲,譜出內心的訴求,學生為減輕負擔,其情可憫。
早自蔣經國總統執政時代,天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引喻「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主張調漲國立大學的學費,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終以不了了之收尾,時至今日仍維持低學費政策。
究竟我國現行的學費是高是低,試以數據來比較,歐美國家因時空環境除外,將我國與日、韓三國的學雜費標準占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進行比較,可發現日本公立大學的比率為十三.五%,私立大學為二十一.二%,南韓公立大學為十九.二%,私立大學為三十四.七%,我國公立大學為十%,私立大學為十八.七%。換言之,無論公私立大學,我國學雜費都相對偏低。
記得幾年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以學費負擔而言,公立大學平均每學期學費為3萬元,而私立大學卻要五.五萬元,相差幾乎兩倍。據統計,家長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大多進入公立大學,享受較低的學費,家庭較為弱勢的學生,進入私校反而負擔較高的學費,是社會的不公不義,是故他建議調漲公立大學的學費,遺憾的是,他據實坦言的道德勇氣,引來公立大學家長的圍剿抗議。
為改善高等教育這種反重分配的不公平現象,在政府無法挹注更多高等教育的補助情形下,必須改變目前的收費結構,適度調整學雜費,透過政府教育資源重新分配,逐漸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收費差距,使學生不受公私立學雜費差異影響,依個人之興趣和志向選讀學校,達到公平正義之目標。
私立大學受到少子化之衝擊,招生普遍不足,經營遭遇困境,加上稅負抵扣之限制,無法發揮募款捐款之功能,造成私校之教學研究訓輔獎助學金支出,以及行政管理等龐大支出,幾乎全數仰賴學生所繳納的學雜費來支應。加上近年生源不足,不僅不敢輕啟調漲學雜費,深恐嚇跑學生,甚至有的私校不計成本叫出比照公立收費作號召,另標舉各種學雜費優惠辦法或贈送物品等誘搶學生,在此劇烈的競爭下,私校之困頓經營,實是雪上加霜。
近年來,大學學雜費已出現全球性的調漲趨勢,許多國家(如歐美名校)調漲引起學生集體遊行抗議,事例屢見不鮮。我國自九十五至一○一學年度連續七年未調整學費,若以此期間所累積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而言,又遇油電物價飛漲,衡之實據,未調漲反而形同調降。
亟須釐清的觀念是,高等教育非普及性之義務教育,而是選擇性的教育,教育雖非商品,但辦學須有成本支持才能反映於教育品質,基於「使用者付費」之精神,繳納適當費用換取優良教育品質,實符合相對同值的邏輯。
學校為追求卓越,建立特色,營造與國際接軌之競爭力,基於「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之原則,將調漲的費用切實應用於提昇優良的教學品質,尤其是特別要強化照顧經濟弱勢的學生,使他們能平等的站在競爭起跑點上。
為免每年爭吵學雜費調整問題,建請政府參考經濟成長率、物價指數年增率及通貨膨脹率等指標,建立一套常態性彈性遵循機制,俾社會有共識適時修正學雜費調整方案,並為確保學校費用開支的透明性與適當性,也宜建立完整的稽核追蹤制度,以取信於學生家長,順勢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機制,共求卓越的教學品質與教育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東方設計學院董事長
大學生混文憑 才是浪費資源(2013/03/15)
【聯合報╱尹蓉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一名博士生放棄月薪五萬多元的助教工作,回故鄉賣雞排,引起社會討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認為,這是浪費教育資源,但真正巨量浪費教育資源的是—政府。
政府廣設大學之後,錄取率已超過百分之百,再怎麼不用功不念書的人都可以進大學;於是校園裡有很多對讀書這件事,既沒有能力又沒有興趣的年輕人;沒有能力沒有興趣不說,連付出一點點努力也不肯,可還是堅持要那張文憑。我最近有機會,分別觀察國立和私立大學學生上課的情形,其實兩者相去不遠,吃飯、聊天、看報、看小說、聽音樂、發呆、塗鴉、打牌、打電動、打毛衣、接吻,做什麼的都有,就是少有認真聽課的。
唯二不同:國立大學學生打電腦、玩手機更加方便,因為桌上就有插座,還有這些學生基本上不吵;私校最恐怖的是學生上課聊天,說話聲音之大,老師拿著麥克風也壓不過;一半以上的學生桌上沒有書、沒有紙、沒有筆,只有一杯飲料和一支手機。
老師不管嗎?
有一回,我和一群學生一同等紅燈過馬路,前面一位同學正跟她的朋友訴苦:「○○老師最討厭了,每次上課講著講著就冷不防問一個問題,害我們都不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聽得我暗自驚心,立刻深入檢討,感到非常抱歉,在下正是那種令人討厭上課會打擾同學的老師。
書本來就是苦事,所以我們常說某某學術有成的人「苦讀出身」,現在大學裡的多數學生到學校目的,根本不在求學,只求一張文憑,除了學費之外,不願再付任何代價,若不是老師機車要點名,連教室也不願進。
民國一○二年整體高教經費約二千億,從民國八十五年廣設大學到現在,在大學裡糊塗鬼混荒唐度日的學子,不止百分之五十。保守估計糟蹋的高教資源,不會比三個核電廠還少,這是全國納稅義務人的血汗錢,就為一張無用的文憑。
除了這以兆計算的國家資源浪費外,更令人痛心惋惜的,是這些年輕學子在大學浪費掉的,是再也喚不回的青春美好時光。
當全國上下、藍綠朝野忙著處理核四問題,卻沒人注意廣設大學這更加嚴重錯誤的教育政策,正在繼續不斷巨量燒錢。
觀念平台-台大校長,別把位子做小了(2013/03/18)
【中國時報╱張瑞雄】
經過激烈競爭,台大產生新的校長,在國家高教資源日益短缺,學生日益減少之際,台大得國家獨厚,錢不是問題,學生搶著進去,是台灣的龍頭大學。因此希望未來的台大校長,除了日常的行政事務處理之外,也能夠發揮龍頭大學校長的力量,扭轉大學校園的一些歪風,並帶領知識分子,塑造台灣的公平正義之聲。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台大校長必須能夠體認自己角色的重要,發揮知識分子有話直說的氣魄,憂國憂民的胸懷,帶領台灣所有大學的校長和教授,成為國家社會的良心和進步的指標。
首先不能凡事見錢眼開,要有勇氣對教育部不合理的政策或要求說不。只要台大能帶頭反對不合理之事,其他大學就比較容易跟進。
最近受教學評量或教師評鑑的制度所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評分有日趨寬鬆的趨勢,這會造成學生的錯覺,以為自己很厲害。因此校長應該要求老師嚴謹評分,要讓學生確實了解自己的程度所在和自己不足的地方。
有一流的師資才會有卓越的大學,因此台大校長應該到世界各地尋找一流的師資,不要從國內其他大學挖角,避免一校功成萬校枯。另外台大也不應該是一個象牙塔,台大校長和老師要走出校園,要有勇氣對國家或社會的不公或不義之事發表異議,發揮影響社會風氣的力量。
做校長不要想著升官或發財,不戀棧職位。台大校長可以變成是終南山的捷徑,但若心有所求,則所有的決策或決定就會有所偏差,絕對當不好校長,也無法達到上面知識分子的要求。
教育是一種人生的平等器(equalizer),尤其是高等教育。台大不能只讓家境好的學生就讀,台大校長要改革台大入學制度,提供弱勢的學生更多的機會,不要讓台大變成貴族大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柯林頓時代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桑莫思在二○○一年接任哈佛第二十七任校長,大家希望這位曾被譽為神童的校長能和過去官僚般的校長有所不同,而他也的確有雄心壯志要重塑大學校長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和學術領導的角色。首先他呼籲大家對哈佛日漸偏高的學業分數想些辦法,限制全班分數給A的比例。
中心動態
編輯部
學期藝文中心預計有三場展覽,每次展期約為3~5週。102年3月11日,第一場由羅中展老師策畫的「蒙藏風情特展」於復華樓藝文中心開幕,上午11時,通識中心沒有課的老師都到場,劉鎔毓主任以及羅中展、陳清敏兩位老師,共同引領蒙藏委員會參事兼主任秘書陳明仁、參事兼編輯室主任張弘澤、黃嘉慧小姐、南港區王先黎區長、本校孫董事長、田校長以及全校二級主管以上同仁進入會場進行開幕儀式。其中並有喇嘛們高規格精彩的「金剛舞」表演,羅老師說明這金剛舞是清朝皇帝過年期間必要觀賞的重要活動之一,傳說有幸觀賞者都能獲得祝福,吉祥如意。
|
||||||||||||||||||||||||||||||||||||||||||||||||||||||||||||
![]() |
||||||||||||||||||||||||||||||||||||||||||||||||||||||||||||
英文組教師為強化同學的英語文能力,101-2課後輔導規劃如下表 課程時間: 2月25日起至 5月10日止
|
||||||||||||||||||||||||||||||||||||||||||||||||||||||||||||
101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蘇美文、楊禮義兩位老師入圍,代表通識教育中心參加全校遴選。 |
||||||||||||||||||||||||||||||||||||||||||||||||||||||||||||
本校通識學報補助比照中華學報,通識學報第三期也如期發行,感謝陳清敏老師費心編輯及老師們投稿,亦感謝祝心怡老師贊助經費;未來配合獎補助時間,規劃每年1、6月份出版。 |
||||||||||||||||||||||||||||||||||||||||||||||||||||||||||||
恭喜蘇美文、陳麗琪及王怡瑜等三位老師合作申請公民核心課程A類計畫,獲教育部補助近60萬元,陳德馨及楊若萍老師申請的客家文化課程「尋找客家藝術精神」及「探索客家文化」兩門課程,獲19 萬元補助,此兩門課本學期皆在新竹分部開課,將依計畫執行。 |
||||||||||||||||||||||||||||||||||||||||||||||||||||||||||||
本學期公民核心課程計畫申請截止為3/31日,有意願的老師,可開始準備。 |
||||||||||||||||||||||||||||||||||||||||||||||||||||||||||||
四分溪畔文藝獎,委請陳清敏老師規畫期末舉行 |
||||||||||||||||||||||||||||||||||||||||||||||||||||||||||||
請預定在通識學報發表刊登論文的同仁們,依通識中心事務會議決議規定,須先在學術論文研討會發表論文.因此,請同仁們最遲在4月10日前將論文以電子檔寄到 |
||||||||||||||||||||||||||||||||||||||||||||||||||||||||||||
102年3月9日,體育室李建明副教授率中華科大教職員桌球代表隊,前往國立中央大學,參加102年全國台聯大校際盃桌球聯誼賽,成績比去年優異。
| ||||||||||||||||||||||||||||||||||||||||||||||||||||||||||||
「2013年亞洲射箭大獎賽第1站-泰國曼谷」
|
||||||||||||||||||||||||||||||||||||||||||||||||||||||||||||
新竹校區藝文活動,金鴻文老師規劃,陳德馨、楊若萍兩位老師協辦,三月二十七日下午,邀請客家文化民謠專家賴仁政老師(註,右二) 於新竹校區活動中心專題演講【客家山歌與民謠新賞】贏得滿堂喝采。 註: 賴仁政老師
|
《阪急電車》
本文作者 中華科大新竹校區圖書館教師 張琬渝
作者:有川皓
出版社: 時報文化
阪急電車,在阪急電鐵今津線上的寶塚駅與西宮北口駅間往復行駛著,單程15分鐘左右,經過寶塚南口、逆瀨川、小林等共8個車站。一去一回,一站一個故事,於是,16個短篇故事組成了《阪急電車》這部讀來似乎平淡,卻又能在心裡留下淺淺印記的溫暖小說。
這段電車旅程,每個車站都有乘客上上下下,有著各自的人生小故事,有誰能預料到,就在這上車下車的短短路程中,與某人的偶遇或對話,竟能讓心情轉變,生命轉了彎。在圖書館借書過程中搶書搶贏征志的女生,也在寶塚站上了車,彼此還有了對話機會,下車後,倆人還有見面的機會嗎?
被剛走進車廂的小女孩叫聲新娘子的翔子,撲簌地流下淚來,聽從老太太建議在小林站下車,在這個老太太口中「不錯的車站」走走看看後,翔子心情有了怎樣的轉折?
書中幾位主角,作者在16個短篇中以不同的視角與立場描述他們彼此的關係,同一個畫面同一段對話,不同人有著完全相異的解讀,人生風景不也是如此嗎?
讀完這本小說,感覺自己好像也參與了主角們的人生小旅程,也看到今津線各站的風景,很想自己也來段阪急電鐵今津線小旅行,在紅色車身與復古內裝的車廂裡,不低頭滑手機,而是觀察人們的表情,想像一下他們的背後小故事,或許也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阪急電車》。
認識在地—南港
林輝亮 彙整
南港之開發始於清乾隆初年(公元1735年)閩人自大陸福建沿海相率前來基隆河河谷到今之南港里、三重里、東新里一帶墾植,初名之為『大加吶堡南港三重埔』,至日據台灣後改為『南港』,考『南港』之命名,乃由於本區地理位置適在基隆河之南,且在汐止交界處,有一自然港灣,在基隆河床位淤淺以前,經常有船舶往來其間,促使此一港灣,曾一度發揮了河港的應有功能,而『南港』之命名即由此而來。
壹、南港發展簡史
台灣官治組織隨地方的開發而擴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隸屬福建省
,初設一府三縣,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獨立為一省,設三府,十一縣,三廳。(基隆廳、南雅廳、宜蘭廳)。台灣的廳、縣,除本城外,其鄉、庄的區劃,視地方而有不同之名稱。廳縣下之大區劃為里、堡(保)、鄉及澳;小區劃為街、庄(莊)及螂。(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 。康熙二十三年清朝統治臺灣時,實際統治所及的地域,沿習鄭氏(鄭成功)坊里的遺制,以編審戶口。彰化縣誌說:凡有市肆者,皆曰街,闤闠囂塵,居處叢雜,人煙稠密,屋宇縱橫。街旁衚衕曰巷。郊野之民,群居萃處者,曰村莊,叉口草地,番民所居曰社。明末,沿淡水江岸居住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大概有二十多個番社,其群居的中心地帶就是現在約台北市。凱達格蘭族平埔人是台北平原上有文字紀錄的最早居民。狩獵是他們主要的生產方式。平埔番為居處於平地者,而漢化較深的番民謂之「熟番」,四百多年前據平埔族的口碑說:吾族原住隔海的島嶼Sanasay‥﹒由基隆再分兩路,一路沿海岸到金包里,建今金包里社。「...另一路則沿基隆河進入台北,先後建設峰仔峙社(今汐止鎮對岸長厝庄)、麻里即吼(今南港附近)、里旅社、塔塔悠社(今松山錫口)、大浪泵社‥‥。」依此可見當時南港地區也為番人所居住。而這些番人應是其正南港的原住民。據淡水廳誌載:石頭溪自乾隆24年大水沖壓,今為旱溪。一曰北溪,其源出三貂山芋仔潭、過鯽魚坑、出石碇北,東會獅毯嶺西流,西北至峰仔峙,又西北至南港仔,北會北連港。過錫口至劍潭,北過芝蘭,會雙溪。又北至內北投,會磺溪。北西至關渡,計百二十餘里。叉城北兼大加蚋堡一十六庄:艋舺下崁座(距離百十里)‥‥錫口街(百二十二里)‥‥南港仔街(百三十里)塔塔悠庄(百二十五里)。乾隆41年4月頭目高力給吳清的墾照載:立給墾水耕字里旅社頭目商力,緣承祖遺下有新莊仔埤頂地址一塊。光緒12至18年淡水縣簡明總括圖冊(淡水縣大加鈉堡庄界圖)出現南港地區(南港仔庄、大湖庄、山童埔庄、新庄仔庄、后山坡庄),光緒13年之淡水縣圖出現"南港口"。見台北市志卷首。噶瑪蘭獻志記載道光年間,楊廷理的「丁卯九日錫口道中」一詩中提及艋舺錫口至蛤仔難,中歷蛇仔形,三貂,隆隆三大嶺,過谿三十六里,危險異常,生番出沒,人多畏之)。詩中所提蛇仔形即是中研院大門口的那座山脈,也就是淡蘭古道,隆隆古道的必經之處。而在蛇仔形山脈中也有一座番仔山,由此可知,南港在清代早已有原住民的蹤跡了。(陳漢光)咸豐,光緒年間亦屬大加蚋堡。可由本人所有之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台灣市政使司之丈單「‥業主鄭水旺等座落大加蚋堡 (里)新庄仔灣..。」得知。
民前十一年隸屬錫口支應之大加蚋堡,屬於今南港區計有八大庄,南港三重埔庄、東新庄仔庄、後山坡庄、後山庄、四分仔庄、南港舊庄、南港大坑庄、山豬窟庄。民國九年改隸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光復以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改隸台北縣七星區內湖鄉,民國三十五年七月六日由闕山坑先生等申請由內湖鄉分出成立南港鎮,一直到民國五十六年台北市改制的次年才改為台北市南港區。
貳、南港文化博覽
一、鄭厝
鄭厝原屬大加蚋堡東新庄仔新庄仔埤灣,鄭氏為國姓爺鄭成功之後裔,早年居住在後山下寮,第五房遷至此地已是第十代,建物為三合院之頂,厝依輩份而居,大廳為土塊砌成左右廂房以八卦窯所燒之磚塊砌成後因築路而拆除,現屋旁有臭娘子樹留存約150年,鄭傳先人以種植茶葉燒製木炭為業,辛苦有成,苦讀漢文,博學多聞為早期南港之名人。現今昆陽街171巷即為遺址,鄭傳之二子鄭定前,三子鄭圳曾推輕便車維生,輕便車道是由療養所長室旁為起點錫口火車站為終點,以人力推動,由鄭氏經營每人2、3錢。鄭家祠堂位於現忠孝東路7段124巷17弄46號,為一古厝。公廳供有鄭氏歷代祖先21世祖神位。並供奉三尊神祇:中為鄭成功,右為土地公,左為紅臉關公。
二、蝦形---蝦穴
蝦形位於合戚里中坡北路40巷15號附近。蝦形有此一傳說為:清代李民先人聘請名地理師尋得此穴,此形為前方有1.2米高,直徑十米寬之圓形小土丘,小土丘向兩邊伸展二支狀似蝦腳的弧形小山崙,山崙間有紅泉水流出。蓋厝於上會出"金碗","玉筷",但地理師會眼瞎,而屋主卻以死羊肉送給地理師吃而被視破,後告訴屋主在厝門口挖洞再將燒紅的木炭放入後蓋土即可,結果地理師眼睛突然看得見,因蝦的兩眼被燒死了。
三、茶的發源地---南港舊庄
包種茶是由魏靜時、王水錦於1880年指導學員製茶技術而聞名中外,光復後受礦產及外來產品與技術,經營理念的影響漸沒落,近來當地年青一代大力推廣已漸使包種茶後生,舊莊茶園依然保有山歌伴人工採茶青之景,春冬兩季並有採茶與山歌比賽。為台灣包種茶的發源地 。
四、淡蘭古道
光年間開闢淡蘭古道,兼運山茶之功能。古道由艋舺經錫口(松山)由南之蛇仔形入山,經山豬窟至雙溪,切入基隆河之猴洞附近,經貢寮、金字碑、三貂大山至隆隆山嶺進入宜蘭,謂之淡蘭古道,依噶蘭廳志記載,此道過谿三十六里,危險異常,生番出沒,人多畏之。另一淡蘭古遣,由松山(錫口)->南港三重埔->舊庄->蛇仔形山邊蓮霧樹下->沿山豬窟溪->山豬窟土地公廟->上山豬窟->土庫尖大樹下->楓仔林->烏塗窟->石碇->金瓜寮->坪林->宜蘭。山路廣約5、6尺,扁擔可通行,早期為居民挑茶、挑米之古道。而由南港三重埔至錫口以船渡或走路為主。
五、新庄仔埤
新庄仔埤位於昆陽街171巷五弄對面202兵工廠前,是台北市唯一天然且有古文記載的埤。鄭傳先生留其祖先之「清賦驗訖」,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古契中就已提及新仔埤,此埤風景優美,鳥語蟲鳴,魚蝦跳躍,鷺鷥翱翔,怡然自得,但被賤賣給商人曾引起居民抗議,後經當時市長陳水扁體察民意暫保此埤。
新庄仔埤目前只剩10多甲的湖面,但常受布袋蓮漫生。早期埤水可作生活飲用,但主要為灌溉農田之用,面積達今之聯勤總部,玉成國小、瓶蓋工廠一帶。
新庄仔埤後山埤、三重埤為台北盆地三大老埤塘。
六、後山書房
後山是指台北東南方之山脈後方,書房是日據時期用以教育偏遠子弟之學習所、又稱國語講習所,南港後山書房前後遷移四次,目前保存於研究院路四段150巷周田水家之遺址為林國雲老師初教之書房。學生最多時達70多位,共分二、三班上課。學生來自後山、大尖山、坑頭地區。當時以教北京話為主,現存課桌椅各一張。
七、胡適紀念館簡介
中央研究院第三任院長胡適之博士(民國46年12月至民國51年2月)於民國51年2月24日在任上病故。同年10月18曰由第四任院長王世杰先生提出「胡適之先生住宅作為紀念館」,並組織「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同年12月10日該館正式成立,並於民國52年8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供中外人士瞻仰參觀。該館正廳為胡故院長生前起居作息之所,採原狀陳列方式,永久不變,其附屬建築就蒐集所得之遺著、手蹟、紀念物,作系統陳列,定期更換,每一陳列品並附中外文字說明卡,標明品名、及胡適院長生前使用情形。該院近側為胡適公園,佔地二公頃,濃陰蔽日,為紀念胡適夫婦合葬於此,故命名之。
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植物暨微生物學所
民族學研究所正式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八月,首任籌備處主任為凌純聲博士,該所研究範圍著重於:(一)中華民族文化史、(二)台灣土著民族社會文化、(三)台灣漢人社會及民俗、(四)東南亞華人社會、(五)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及其適應等研究。該所收藏有豐富的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台灣研究、宗教研究等圖書近十萬冊。並設有一個小型且極為專業的人類學博物館,為紀念該所創辦人凌純聲先生,故命名為凌純聲博物館,收藏標本包括台灣南島民族文物、台灣考古出土文物、漢族的民俗及宗教文物、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服飾與生活器具等近八千件。平時作為國內外學者研究參考之用,並定期更新展示及開放各界參觀。
植物暨微生物學所於民國18年正式成立於南京,由王家楫博士任首任所長,該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之研究,植物遺傳學及統計遺傳學之研究,植物生理學之研究等。該所現收藏西文圖書約六千五百冊,各類植物標本六萬張,每年並以上十張之數量呈穩定成長中,建有溫室一棟,供各類植物培育之用,完全採用電腦控制溫室之溫度、濕度,具有多功能用途。實驗農場一座,農田約一公畝,供種水稻和單作植物之用。未來將積極加強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合作及國際學術交流以提昇該所國際學術地位。該所1997年在中央研究院舉行國際生物科學科學聯合會及1998年主辦第九屆太平洋科學協會期距間會議,為台灣學術界在國際上打出一片天空。
九、十八羅漢洞
研究院路三段 265號後,隔著四分溪,眺望對岸的山壁,可見18塊氣勢宏偉的巨石塊,左右分列各 9塊,中間還有個陰暗的洞穴。這些石塊看來有如一尊尊在山上修行的羅漢,因此被人稱為「十八羅漢洞」,以前洞內有蝙蝠聚集,又有「密婆洞」之名。
十八羅漢洞的地質屬拇指山砂岩質,質地堅硬,不易風化侵襲,乃切割形成石塊。十八羅漢洞之山壁有一如桂林山水景色,不少民眾暱稱小黃山。
如果從本校中華科技大學內的小徑步行,可至山壁下方,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十八羅漢洞屬私人土地,為一佛教清修聖地,以前是南港著名的觀光景點,但因遊客太多,喧鬧不守清規,當地佛教團體便將它關閉。十八羅漢洞前有一由鋼索和木板搭建的「舜若多橋」,這是台北僅存的木板吊橋,於57年建造,全長約50公尺,充滿古樸風味,但因故於74年封洞。
十、中坡北路百年老榕樹
位於合成里中坡北路 40巷底的老榕樹有一百多年,位在巷中,樹幹上還繫著一紅布條。此榕依李冬松先生所述,50多年前此榕樹是小葉榕樹,後因小鳥棲住下糞過多開始腐蝕,而小鳥啣食而來的樹果也下在樹幹中,這樣一來,樹幹中間被腐蝕,而九丁榕也開始附生在小葉榕上形成樹幹下半部為普通小葉正格的主體,上半部之大葉九丁榕也生存了50多年。80歲的老婦人說:我5歲來這,此樹就很大,不只100年了。李老先生回憶10多歲時此棵老樹就有一尺圓周那麼大,後被"鳥榕"從上生存往下延伸,成為今天的外形。經測量樹胸圍300公分,樹高約12公尺。據李老先生聽來之老傳說,此老榕樹應有其它之用途,而為當時"蝦形"人士所值。李先生說:聽說樹下埋有寶藏,但沒人挖過。不過在"蝦尾"現今停車場處曾被一王姓人士挖得一瓶龍銀,後拿去開炭坑而大發。住在樹旁第一間的"厝邊"曾與老榕樹有感應,而且小孩在樹頭小便也會因此尿不出來,而經人指點,向老榕樹說說小孩才尿出來。而且附近之人士也說,即使要摘老榕樹之葉子也得先向老榕樹說聲才可。這種說法我不認為是傳說,但當您遇到時就明白了。可惜此樹之旁邊有一電線桿,而每年電力公司為此而鋸去樹枝,造成樹往一邊生長。
十一、玉成土地公廟
玉成土地公廟建於清嘉慶18年民國前99年,距今185年,追溯淵本建於後山坡錙銖之地當時農業社會四周阡陌相連、住戶星散,百姓祈宅吉民安、五谷豐登、廣納財帛、神靈顯昭, 於是香煙撩繞綿延不絕,迨於民國71年5月土地公廟基地值政府都市計劃為玉成公園用地應予拆除,地方善信深感精神信仰不可失,況且基地之風水秀地靈人傑之處豈可毀於一旦,乃由善士林義雄、王昆和等發起重建,而原有舊廟體仍保留於原處,為當地罕見之一、二百年的土地公廟,實有歷史價值。此地舊地名為"後山坡"時常有人會夢見蛇,而老一輩的人一定會告訴你去土地公廟拜拜就沒事。傳說在古時候有一位賣糖果的人在某天撿了一條小蛇,天天餵食所剩的糖屑,漸漸地這條小蛇長大變大的蛇食量大增,而糖果販也沒能力再養蛇了,於是把牠放生於山中,而從此之後牠就在山中危害生靈,捕蛇人總是不敵而喪命,皇帝苦無對策,只好頒布詔令要重賞除蛇勇士,依然沒人敢去。糖果販知此事後自認這條蛇是他養的,應該有感情,由他去收服他應無事,於是要求皇上要將帝位讓給他,皇上念在百姓安危而答應,結果蛇被收服了,皇上要將帝位讓給他,而販糖者原本目的是在試探皇帝的慈悲心,於是把皇位還給原來的皇帝,皇帝為了酬謝他除蛇的功勞,特賜他為「公」專門來管土地所以稱為「土地公」。因而本省鄉下人常會告訴小孩「看見"草笠蛇"不可打牠,因為牠是土地公的查某子」。由民問的傅說中不難看出人們的可愛之處,土地公廟內的蛇不難想像兩者之問的因緣。
十二、200多年老樟樹
位於余氏古宅旁有一棵樹齡超過200年以上,且為南港僅存唯一的最老樟樹。此樹原為日本人要砍去製樟瑙,後由余氏出錢買下保留至今。光復前日本設有採樟局,在石碇、深坑、南港一帶遍植樟樹,作為製樟腦之用,所以舊莊有一地名叫"瑙寮"(佬寮)。老樟樹胸圍285公分,高約12公尺,樹幹部份中空有貓頭鷹棲息,並有蘭科植物附生,面積廣約50坪,極為壯觀。苦茶子為專門採收茶子提煉苦茶油之用。它的果實鮮紅與一般採茶葉的茶子山綠轉黑褐色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為通識教育中心 人文社會組 副教授
《陣頭》觀後心得----掌聲與嘲笑
張哲嘉
俗話說「凡事起頭難」,不管任何事情,起步總是不容易的,如果一開始碰到困難就退縮,那要如何成功呢?尤其是全新的創意,因為完全沒有先例可循,所以要成功就更加困難。這部電影就是敘述一名年輕人,陰錯陽差的成為父親所創立的陣頭團長,而開始了他的全新人生。
在此片中,主角為了創造全新的「陣頭」進行了許多努力,但一開始週遭的人都不諒解他,認為他所做的事是無意義的,因此瞧不起他、嘲笑他,但是主角並沒有因此氣餒,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最後不僅成為全台最特別的「陣頭」甚至揚名國際。以前我聽人說過,這些挑戰創新的人叫做「開拓者」,也叫做「愚者」,為什麼叫做「愚者」呢?因為,挑戰無人知道的境界這件事,本身就是愚昧的,雖然成功了會獲得無上的喝彩,但是,過程中只要遭遇失敗,得到的只有失望與嘲笑。
歷代的偉人裡,有很多人在成功前也都受盡諷刺與嘲笑。例如愛迪生小的時候,因為對事物充滿好奇而時常闖禍,常常被人嘲笑是低能兒,長大後在發明留聲機前也都是沒沒無聞。其實,挑戰未知領域的成功者並不多,許多的「開拓者」在成功之前就被許多的挫折所打敗,而因此受盡侮辱、嘲弄。很多人說,在一個人成功的背後,總是有許多支持他的人,但是這些失敗的人呢?難道都沒有人支持他嗎?這到未必,只是在一般人的眼中「成功」才能代表一切,不管你的「中途」有多努力;有多少人支持,只要是「失敗」,一切都毫無意義。
在「開拓者」的前方等待他們的,不是「掌聲」就是「嘲笑」。這是很殘酷的,但這也是社會的現實。人生不像童話故事,王子或是公主就算努力奮鬥,最後未必有歡樂的結局,可是,我認為不管結局如何,他們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也因為有先人的失敗,我們這些後進在探索的旅途上才得以減少許多的冤枉路。
「勝利是給勇於挑戰的人」,這句話也適用在這裡,片中的男主角雖然對「陣頭」的知識可謂是門外漢,但是他不僅透過自我摸索,以及旁人的協助,甚至雖然敵意極重,但還是能接受勁敵的建言,這是很不容易的。也有人說,心胸寬大的人才容易成功,能夠接納多方的建言,對自己是有益無害的。男主角能夠在自己的目標上努力前進,即使遇到挫折也毫不氣餒,並學習他人的長處,也因此他才能獲得最後的「掌聲」。
本文作者為 進修部四技機械一甲同學
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 楊禮義
知名的英國生物學家(English Biologist)赫胥黎Thomas H. Huxley (1825 - 1895)的傳世名言: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盡可能廣泛地涉獵各門學問,並且盡可能深入地擇一鑽研)多年來許多大學校長在大一新生開學典禮以此為講題來訓勉新鮮人。
事實上這一句的前半段「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應該就是通識教育的精隨,如同遠見、天下兩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博士所說的「非專業的不外行」(就是所謂的『博』)(註:後半段everything about/of something. 專業要內行,就是主修科目要深入研究)。
相類似句型的中文名言有「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痛苦享受,享受痛苦」。
本文作者 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組 教師
以訛傳訛的生活語文 ◆ 楊禮義
今年在新竹盛況空前的台灣燈會主題就是「騰蛟啟盛」,當晚一些電視播報時就出現「騰『角』啟盛」的發音。這使我想起多年前在北部某科大研究所唸書時,兼課的林騰蛟(ㄐㄧㄠ)教授---現任新北市教育局長,一再被絕大多數師生唸成林騰蛟(ㄐㄧㄠˇ),「騰蛟」相關的成語有「騰蛟起鳳」、「騰蛟啟盛」。「蛟」,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周處除三害----老虎、 蛟龍、周處本人」、李安大導演的知名電影《臥虎藏龍》有位重要女角色「玉蛟龍」。
此外,知名的英語文補教名師徐薇,可是在其廣播教學節目中卻一再聽到的是「徐 ㄨㄟ」!今年歲次是「癸巳(音『四』)」,竟然有廟宇出現電子跑馬燈「癸已」,「癸」(音『軌』),也被多數人被念成「揆」。大台北的捷運以及台鐵的「機廠」(depot)更是常被寫成「機場」(airport)。有學校張貼雙語教學卡片也出現中文「虛張聲勢,『勿用』在意」(正確為「毋庸」在意)。報章雜誌也常出現「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正確:直教人-----);以及※※※醒思(正確:省思)
「華語」是當今的強勢語文,而國人老老少少一窩蜂地學英文,反而對自己的母語都掉以輕心,隨隨便便,一再以訛傳訛!
本文作者 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組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