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任的話       ◆ 黃致遠

通識教育中心電子季刊第十期的發行適逢歲末年初,國家行將邁入101年,在這充滿吉祥、歡樂的新年度,先祝福各位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並感謝負責人楊禮義老師以及編輯團隊的努力,使這份刊物從草創萌芽,歷經兩年多的滋長,爾後將更仰賴各位老師們的支持及惠賜稿件,以豐富本刊物的內容、提升其水準展現價值性與主題性。

考量本中心整體發展、執行學校年度工作計畫及鼓勵教師投入中心各項事務,本「中心事務工作分工」評分表,初步經100年8月26日中心事務會議討論,再經過100年11月17日本中心教評會議討論後通過,已通知各位老師並公告實施。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加強「各項競賽展演活動」每案每人3-10分。請各位老師就個人專長領域設計或提供活動項目、具體執行方式,於100年1月10日前告知各組召集人或本人,做更完整之規劃。
本中心100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實施「分類通識」由原來六大領域,改為自然、人文、社會三大領域,以符合實際開課之課程歸類,在強化通識教育課程內涵上,請把握務實致用、能力導向、整合計畫、階段實施、彈性多元、展現特色等原則。

多位老師的規劃與執行本學期通識專業展演活動,每個月均展開大型之主題活動,計有環保、語文、音樂、陶藝等。本中心第一期「通識教育學報」,在陳清敏老師及多位老師的努力支持下已取得國家圖書館ISBN編碼,精美的編排及印製完成,規劃中的第2期學報預計在101年4月出刊。「通識護照」已發行,有賴於任課教師之協助以落實其成效。科大評鑑在12月29、30日,時間越來越迫近了,教師個人研究室環境整理,個人資料夾的更新,這些繁瑣的事情,感謝各位老師的協助,祝福各位師長健康快樂、吉祥如意。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焦點新聞

編輯部

教育部通識平臺工作坊: 多媒體與文學文本融入通識課程教學與作業設計

壹、緣起與目的
臺灣通識網」建立之目的是以服務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的多功能平臺。過去兩年來,透過至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努力推廣與說明,臺灣通識網去年的整體推廣已卓有成效。本年度持續執行平臺計畫推廣活動與諮詢會議的辦理,除了積極擴大實體社群的參與凝聚通識氛圍外,亦觀察到在當前情勢下,各校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二週期通識教育評鑑之深切關注與焦慮。而未來教育評鑑重點之一為學生成果導向,而指導學生製作學習成果以及相關成果如何展現等議題,勢必為目前老師們所關切與需要的。而這些學生學習成果主要會以多媒體文本或文學文本的形式來展現,因此,本次工作坊擬以「多媒體與文學文本融入通識課程教學與作業設計」為主題,提升與會教師對多媒體融入通識課程設計與教學之瞭解,俾使強化我國通識人才之培育。同時,透過學術和實務社群的專業對話,傳播研究成果,促進通識教育相關人員交流、經驗分享與資源共享之機會,作為提升網路社群討論相關的議題研討與反饋機制之水平,進而催化未來我國通識教育氛圍之功能。

貳、舉辦單位

  • 主辦單位:教育部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臺灣通識網社群經營與平台推廣子計畫
  • 協辦單位: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參、活動時間
100年12月10日(星期六)
肆、活動地點
文藻外語學院文園W008 階梯教室(校址:80793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900號)
伍、報名方式

  • 活動對象: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教師,以40人為限。
  • 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100年12月6日(星期二)(若報名人數額滿,將視情況提前截止)
  • 報名暨聯絡方式:
  • 報名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a/genknow.co.cc/get/
  • 聯絡人:李若平
  • 聯絡電話:(05)2721001分機2315
  • 聯絡信箱:getsmr@gmail.com
  • 全程參與本次活動者,將核發研習證書,以資證明。
  • 議程表

時間

主持人

議題/主講者/與談人

08:30-09:00

                                                        報到

09:00-09:20

主席致詞:蔡介裕 學務長(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9:20-10:40

主持人:鄒川雄 副教授兼所長(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專題分享一: 多媒體融入通識課程教學與作業設計
分享人:林武佐 副教授(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奚  浩 講師(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林盈銓 講師(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0:40-10:50

茶敘

10:50-12:00

主持人:奚  浩 講師(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專題分享二: 文學文本融入通識課程教學與作業設計
分享人:林美蘭 講師(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甘耀明 老師(作家、大學講師)

12:00-13:00

午 餐、雙向交流

13:00-13:4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林武佐 副教授(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13:40

賦歸



◆人人能按「讚」 有希望的年代    2011/12/9 | 作者:福苑(周五) 
人間福報

二○一一年台灣年度代表字,及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昨天都出爐,分別是「讚」與「微」。

「讚」獲選台灣年度代表字,有民眾聯想到總統大選,我覺得,撇開別的不說,「讚」與「微」獲選,說明了「社群網站」已成為台灣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先說「讚」,不用多作解釋,就是臉書上讓人點選的「讚」!至於「微」,是指「微博」,也就是台灣常用的噗浪、推特等微型社群網站;而兩者都是小事物形成大關鍵。

「讚」字之所以入選,筆者以為,與其說是取其「形容詞」,如讚美、稱許之意,不如說是「讚」在社群網站推波助瀾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動詞」,以按「讚」力挺、支持某種意見,或生活方式的形成。

「讚」原是一種必須人與人面對面才能進行的行為,而且多半是是稱許他人的行為或觀念,臉書出現後,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上一旦出現自己能認同的言論,便迅速轉貼到臉書,按「讚」力挺、支持,並且廣為散發,邀請更多人一起按「讚」。

因為按「讚」從網路上普及後,甚至使現實世界有巨大變化,無論外國的茉莉花革命、占領華爾街運動,還是台灣的反國光石化等,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按「讚」催生的結果。

「讚」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動,可以按「讚」的世界和不能按「讚」的世界,已成為截然不同的世界,網路民主從對自己認同的文章按「讚」開始,迅速流傳開來。

在這個人人能按「讚」的時代、「讚」不絕口的時代,大家看到了許多變革的能量正悄悄地凝聚,或許正是肯定「讚」的力量,才會讓台灣民眾選擇「讚」,代表充滿苦難與不安(日本大地震、福島核災,到泰國大水,茉莉花革命到占領華爾街等)的二○一一年。 按「讚」是個人的微小行為,卻能透過人們大量集結的「讚」,形成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 而「讚」能獲選年度代表字,似乎也象徵台灣民眾,即便明知世界動盪不斷,還是懷抱能撐過去的希望,因為每個人都還有能選擇「讚」的自由,「讚」啦!



◆比創新更重要的事 2011-11-09 工商時報 【王克敬】
     最近有兩則和台大相關的新聞,在教育界餘波盪漾。 一則是日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在活動中公開表示,他「超恨台大電機系」。他說,念台大電機系,一點都沒有創新性,念書就像念聖經一樣,他強調大學應該要教學生創新,「不會創新就不及格」。

     另一則是台大校長李嗣涔繼在新生訓練時,要求新生遵守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單車不亂停、和不要蹺課等「四不」後,最近又提出「台大人的十大基本素養」,包括落實團隊合作能力、培養美感品味、履行公民責任、獨立思考與創新等,他並要求台大同仁和學生熟記,以符合社會期待。
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不免讓人對教育的品質感到憂心。    林百里在台灣的求學階段,和現在差了約40年,當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期,生活教條、國民須知,學生得朗朗上口,教學方式採填鴨式,只求學生死記。40年來,在學者專家致力教改下,教育宗旨和教學方式不斷調整,但是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的觀念,始終沒變。

     台大是集台灣好學生於一爐的學府,學生想學的,學校想教的,都是如何強化競爭力,以利於學生畢業後出人頭地,事業成功,像創新這種成功者必備能力的培養,學校自然責無旁貸,林百里的恨,容易引起共鳴。

     相形之下,台大校長的四不和十大,當然受到教小學生的譏諷。事實上這些年來,頂尖的醫學院和法律系培養出的畢業生,忙著A錢的事時有所聞,已有在大學中強化倫理教育的呼聲。台大校長一定是深感於學生基本素養的欠缺,才會提出這些想法。

     不過大學畢竟是培養專業知識的殿堂,細看台大校長提出的四不,是小學就該教的事;十大,則是從小就該開始培養的,這些素養不能當口號背,應該融入各級學校課程中,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台大校長對學生的期待,顯示的是我們的國民教育出了問題,教育部與其管師生戀、管校長抽煙,不如拿出更多時間省思我們的教改到位了嗎?



◆許效舜大葉開講 分享演藝歷程   〔記者周為政員林報導〕
台灣時報  100.10.27

大葉大學名人系列講座,邀請演出﹁鐵獅玉玲瓏﹂而暴紅的電視藝人許效舜,與師生分享演藝圈經驗,希望藉由名人生命故事與成功經驗,引導同學探索自我,許效舜則以﹁演藝圈的成長與歷程﹂為題,鼓勵同學進入社會後應立即找到自己定位,除要有想要做好念頭外,更應用心讓自己準備好。

  許效舜當年放棄法警鐵飯碗,轉換跑道到演藝圈,身邊朋友和家人都不看好,只有許媽媽覺得效舜很有天份,一定有發展,小舜子說,母親支持是他堅持的最大動力,他一輩子都會在演藝圈發光發熱,讓世界因為有他而變得更可愛。

  小舜子認為,生活就像格子,每個人都不斷在找自己的位子,人生不能盲從,一定要釐清個人專長,自己想做什麼,想去那裡,才能確立人生目標和定位,為自己生命創造亮點,許效舜說,如果同時出現很多目標,不妨以生命九宮格來看待,思索這些目標屬於人生格子那個位置,比重佔多少,進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目標。

   許效舜鼓勵大葉同學打開人生三度空間,凡事只要願意,就贏了一半,能否獲得剩下那一半,就看如何經營。他提醒同學,一定要做準備,保持﹁清醒頭腦﹂、﹁永遠熱情﹂和﹁不滅鬥志﹂,才能在機會來臨時為人生投出好球。

   會資系董思嘉同學想當藝人,她問小舜子可以成為你們公司藝人嗎?小舜子說,進演藝圈前一定要想清楚,做好準備,才不致鎩羽而歸,他樂意提供機會給同學。



◆林百里  比爾蓋茲  台大  (張瑞雄)2011年 10月27日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日昨又語出驚人的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才會成功!」說他當年從香港到台大讀書,但台大教學死板,「我超恨台大電機系」,「念書就像念《聖經》」,一點創新性都沒有。

財大氣粗講話大聲
林董事長一席話批評台大,批評台灣的教育;另外很多教徒可是說從每天讀聖經中得到很多啟發和創意的。顯然林董事長也患了很多大老闆的毛病,財大氣就粗,財大講話就大聲。

平心而論,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學歷,林董事長可以得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嗎?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教育,台大校園薰陶,他可以創立廣達嗎?他可以為廣達注入廣達的文化嗎?這些其實林董事長在講這席話前該深思的。
個人也是台大電機畢業,我承認當時老師教學的死板,但不要忘了那是民國50、60年代,當時的教學技巧比起現在還在恐龍時代,當然死板太多。不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授業即使死板,只要認真就不辱使命。更重要的是要傳道和給學生解惑,尤其是現在,傳道的老師已經如鳳毛麟角了。
林董事長自認為成功,但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比起社會上很多每天默默奉獻心力的上班族,林董事長對社會的貢獻在哪?林董事長成功的地方在哪邊?9月份廣達因代工的黑莓機平板電腦的銷售量不敵其他廠牌,決定停止該生產線運作,資遣近千人,這也算是成功的案例嗎?
比爾蓋茲和薩克柏並沒有書讀不好,他們離開哈佛是因為看到了創業的時機稍縱即逝,尤其在變動快速的電腦軟體業和網路網站,所以趕快輟學去創業,創業和哈佛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如果林董事長當時讀的是哈佛,今天也不必然會有更好的成就。事實上林董事長今天的自認為成功,就證明了台灣的高等教育至少培養出了這些人。

當然台灣的高等教育可以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將國家的缺少創新和缺少如微軟和臉書之類的創業都統統歸咎在高等教育是太抬舉大學了。

成功者應飲水思源
如果我們的大學可以培養出具公民意識,具社會良心,具推己及人胸襟的好國民,那就是對國家社會的重大貢獻了。廣達聘了許多台灣的大學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這些人不好用,如果這些人不中用,廣達如何生存,林董事長如何成功?所以飲水思源,成功的人更應謙虛並抱持感恩和感激的心情。
作者為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



◆大學生言行像15歲 「教育應該不一樣」
2011/12/11 【聯合報╱記者梁雅雯/嘉義報導】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到嘉義大學演講,他指出有一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來台參訪後,寫信問他,為何台灣的研究生、大學生言行舉止像15歲的孩子?嚴長壽說,因為台灣教育沒教他們如何做人處事,他也認為,若學歷拉高但人品不夠、沒有判斷能力,教育就對他們沒有什麼幫助,所以「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昨天應嘉義市文化局及嘉義大學EMBA校友會之邀,到嘉義大學演講。

嚴長壽說台灣的教育以考試論斷結果,使得多數人的學歷拉高,卻不懂得怎麼做人、關懷別人,因為這些考試不會考,他認為應以啟發式方式教學,也就是老師不必讓學生覺得他什麼都知道,而是引導學習的人,也讓學生有能力去挑戰思維。

他說,目前教育存在「共錯結構」,人力資源結構失衡與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家長用後照鏡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未來、學生追求沒有實力的文憑等現象。

嚴長壽認為學校與家長應該多多發掘學生潛能與天賦,培育有國際觀與正確核心價值的下一代,學生們也需要反省,付出學習熱忱,大家一起共同面對、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嚴長壽提到,他最近收到一名國小六年級學生來信,表示很喜歡韓國藝人,而且看了他的書,知道只要有夢想、盡力去做,就可以實現,因此決定全力以赴努力成為韓國藝人。嚴長壽認為小朋友誤解了,趕緊回信給對方。

他感嘆,現在的小朋友不再以愛因斯坦等人為目標,而是以成為韓國藝人為志向。

 

中心動態

編輯部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預計12月出刊。此外每學期的通識論文發表研討會將彙整  為「通識研討會集刊」,此次研討會預計11月30日截稿,由羅中展老師統籌規劃。

體育室活動: 大隊接力比賽:11月21日(一) 8-9節; 趣味競賽: 11月28日(一) 8-9節
日間一年級班級務必參賽,二至四年級自由報名參賽。

100年10月14日(星期五)9:00 - 16:00  (6hrs研習時數),國文組於欣華樓L419舉辦數位教材製作研習」。
本學期通識中心於復華樓藝文中心第2場展覽-「中華之繡收藏展」 於11月1日12月9日展出,航空學院祝如竹院長暨人文社會祖 祝心怡老師特別商請收藏家王秋明女士展出她個人多年來所精心收藏的數十幅中國刺繡品,包含蘇(蘇州)繡蜀(四川)繡與苗(雲貴)繡等多件難得一見的刺繡品,歡迎老師們們或帶領班級前往欣賞,請先洽通識中心蔡季蓉小姐領取鑰匙。
通識教育中心與學生事務處課指組、新竹分部學務組籌辦「歲末音樂會」,由本中心祝心怡老師與南胡演奏家陳皓怡老師、揚琴演奏家李姿瑤老師共同演出,主題是「民國一百年歲末音樂會-中西三琴之音樂饗宴」,台北校區:11月29日下午3時20分,學生活動中心大禮堂演出,由通識中心楊禮義老師擔任主持人。新竹校區:12月14日下午3時20分於3樓活動中心禮堂演出。

通識教育中心國文組於100年11月21日下午舉辦兩場專題演講, 主講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廖玉蕙教授
第一場  1:10---3:10 閱讀與書寫社群座談會---為生活尋找一個說法
第二場  3:20---5:10 揭開文學編織的秘密

體育室於 11/28(一)下午15:20-17:10 (8-9節課) 將舉辦趣味競賽 12/05(一)下午15:20-17:10 (8-9節課) 將舉辦大隊接力競賽
  一年級務必參加比賽,二、三、四年級自由報名參加。

100學年度中華科技大學教職員工桌球錦標賽雙打名次,通識中心教師林順萍(搭檔第一任體運組長施水標)、楊志祥(搭檔前任通識中心主任,現任教務長湯誌龍)分獲第一名以及第三名。幾位老師代表學校前往淡江大學參加全國大專盃教職員桌球錦標賽。
通識教育中心與圖書館於11月22日下午舉辦「台灣音樂文化之美,傳統音樂欣賞講座」,邀請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師生一行約30人,在專業的演奏中,現場氣氛佳,互動良好。
12月19~31日,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組卓秀冬副教授與市立台北教育大學林清平教授、李秀芳老師,於復華樓11樓藝文中心舉辦「中華科技大學陶瓷藝術大展」,歡迎全校師生蒞臨觀賞。

 

《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藍麗娟      ◆ 張琬渝



近年來在台灣最為普羅大眾所知悉的日本建築師莫過於安藤忠雄。被譽為「當今在世的偉大建築師」之ㄧ的安藤忠雄,他創下台灣建築演講史1萬3千名聽眾的紀錄;教堂系列作品之ㄧ的水之教堂出現在歌手梁靜茹的MV後,許多台灣人便夢想到日本追尋光、風與海之教堂;他在台灣也陸續打造了大學藝術館、墓園與教堂,而以運用清水混泥土、光線為特色的「安藤忠雄風」,也成了台灣民眾眼中所認知的一種建築風格,安藤忠雄對台灣民眾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安藤非本科出身,全靠自學與課餘進修學習建築專業知識,他到室內設計公司擔任助手,以求取現場實務經驗,甚至為爭取出國看建築的機會,還拿到職業拳擊手資格到曼谷比賽,「康莊大道綻放許多花,即使走在這條大家都看不見的路,我也要讓這條路能開花結果。」堅韌的意志力讓安藤在建築的學習路上步步前進。

安藤努力學習,但也會不安與擔心,摸索答案的過程中,常思考著自己是否繞了遠路?勤於閱讀建築書籍的他,更想要能夠出國實地探訪,親身用五官感受建築與空間的力量,文字與圖片已無法滿足他對建築的強烈熱情。於是他毅然踏出日本,走向世界,從橫濱到莫斯科,由北歐到南歐,再遠到印度,這段旅程「他比建築系學生更直接體驗何謂水平,在希臘仰望巴特農神殿時,親身體會何謂垂直。」

當安藤真正踏進建築這行業,起步並非一帆風順,到建築事務所當實習生因脾氣頑固而被卻被炒魷魚,自行成立事務所卻幾乎沒有案子可以做,多次參加公開競圖卻不被青睞,數度挫敗更激起安藤在建築業搏鬥的勇氣,開業後10年,終於在1979年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清水混泥土、光、風,即成了安藤忠雄建築風格的主要元素。安藤也漸獲國際肯定,獲得無數桂冠殊榮,聲望日隆。

其實本書的源起為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為台灣青年學子所安排之「安藤忠雄講解建築之旅」的全程紀錄。這趟建築之旅約參訪了10棟安藤建築,由事務所建築師隨團講解,除了親身觀察體會安藤的建築理念,親臨現場的震攝絕非看文字圖片所能感受到的。
展讀本書,一步一步「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領略安藤對建築投注的無比熱情,與他重視環境與建築共生共存的堅定理念,同時,也藉著建築更深一層體會作為「建築師」安藤忠雄獨具的風格魅力。


本文作者 新竹校區 圖書館館員

 

從《賽德克、巴萊》談起       ◆ 羅中展

相信不少人最近看了一部令人熱血的電影,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引發不少話題,但其中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片名「Seediq Bale」所隱涵的概念,這部電影的片名若按賽德克語的語意概念應該翻譯成 Seediq Bale「真正的人」。
     當太多的報導在敘述花邊新聞時,很少有記者願意與故事創作者去討論他意念中想表達的什麼?這部電影中想分享的一個重要的觀念,在個人的解讀,這部的核心精神是在討論我們如何能稱為一個真正的「人」。正如各位應當知道的一件事,不管是達悟、卑南、排灣、魯凱、阿美、布農、泰雅、賽夏等稱呼,事實上,這些名稱多半指的是「人」的意思。
     在今天我們汲汲於追求財貨、名利、感官享受之際,可有人認真做下來思考,甚麼樣子生活著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思考底下正與我們通識課程設計是相關的。通識教育或有謂之為「博雅教育」,其目的都在形成一個真正的人,博是希望各位能學會終生學習,雅則是希望各位學習成為一個有品味的人。這兩個目標看起都不難懂,但確實值得你深思如何去實踐,就像有人提到過,一個人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但絕對買不到品味,因為品味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人的內涵不是用職位或學位或服飾可以表現出來,是在於他的行為及價值觀,他對生活及生命的價值認識決定他的內在高低。
     過去我們就學到一句話,說「上善若水」,你可以將這句話體會是一種自然自在的行為,不是為某人或某事刻意做出來的。各位可以發現當你在自動自發狀況下所進行學習,通常是深刻而自然到位,若是處於逆來順受心態下的學習就相對是一種應付而已。同理可得,做一個真正的人是會學到,這個人是懂得與自己相處的。我們知道「君子終日三省」,這樣說的用意是,希望每個人在每天讓自己有一段、一個時間與自己的內心相處,誠實的對待自己;古人告訴自己說,君子人不怕患錯,而貴在能立刻勇敢的去改正,這就是對自己誠實的提醒;過去說,君子人必須要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提醒一個人至少要有這些生活基本的學習,懂得人文與藝術的美、懂得自我學習,各位生活在現代更應該要體會其中的含意。
    
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給你一種職業訓練或專業技能,而是在通過幾種基本的知識和學問的學習與認知,培養出一種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或者是說協助你建立起個人豐富的生命內在,在今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狀態下,只懂技術的匠師如何自處?唯有你找到一種讓你身心處於平衡的理由,你才能生活的像一個真正的人。
     從電影中看到,賽德克族人他追求的不是現世的榮耀,而是當有一天到來的時刻,你能不能無愧的面對祖先們,大步從容走上彩虹橋。這種精神在告訴我們追求靈魂的自由遠比身體的自由更重要,要在生活當中學習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是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學習。就如同博雅教育原來在拉丁文的意思是「適合自由人」,所謂Liberal Education就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這種教育的用意在於,培育出一個擺脫庸俗、品味不凡的人,而不是訓練出一個沒有靈魂的專門家,是要一個有文化內在的人。
    
看過電影後隨著時間的流過,慢慢的會發現導演要觀眾去體會的電影情節一幕幕的走出來,對照我們所在的時空與生活,讓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去思考什麼是人的內在本質,什麼是一個真正的「人」?
    
最後還想提一句話,在通識教育的訓練中我們不是在追求一個千年不變的神主牌來背負,而是要喚起同學一起懂得起來尋找:「我是誰?甚麼是真正的人」,是這個精神在支撐我們往前走,而不是一種對應的要求,或指責什麼應該要變成為甚麼的指揮,通識教育不在指揮你要如何過生活,因為生命的價值是由個人來定位的,這恰也會回應電影廣告的一句台詞,「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看見野蠻的驕傲」。生活的方式與價值由你來定,但是你卻不能不先思考什麼生活才活得像個人,通識教育是希望帶你去找尋你自己的定位。
    
通過自我的要求,反省思辨,找出自我生命的定位與生活的核心價值為何,因為人都會老去,眼前的高官厚祿、花貌豔容都會過去,但是你能不能在踏上彩虹橋前反顧回首說,我沒有做令自己羞愧的事,我活的很有內容,我是一個真正的人在活呢?!

本文作者  通識中心人文組 助理教授

 


尖端精進英語平台      ◆ 詹村陸

   

教具名稱

雲端電子教具
web 3.0公共載體

 

 

適用課程名稱

全校教職員師生永恆最後一哩

 

 

 

(教具特色與教學成效)

 

傳統化機制 + 雲端化機制 + 英文診療醫院機制

英文問與答

提供網路字典(Google,Yahoo,Oxford等字典)以外,但是重要的詞彙用語
以利學習者增強口語與寫作能力。

英文每日一句

提供道地英美用語;字辭用語精準,洗練。對學習者適用大水庫理論。

英文熱門新聞標題

除了全球熱門新聞標題外,也提供相對應之網頁,CNN , BBC, VOA, ABC等
即時新聞影片 (SWF, MP4, FLV檔),讓學習英文與世界同脈動。

英文虛擬實境

除了千分微秒菁華字幕對白外,語言中心與圖書館也提供舒適場地、公播片;加上導航師講解,讓學習者曝露在虛擬的影音環境當中以發揮染缸效應

大愛英文醫療館

大愛英文醫療館—英文病灶CASE分析,並將此資料納內英文病理資料庫,以利學習者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可當作未來第一線門診教師處方簽用藥

聖經英文

 (規劃中)


傳統化機制

1.18系辦公佈欄皆有按周張貼

3. 語言中心有專欄按周張貼

2.台北與新竹校區圖書館有專欄按周張貼

4. 學校自助餐廳冷氣機旁有專欄張貼


雲端化機制

1.電子化跑馬燈 (欣華樓) (活動中心)

2.中華科大遠距中心平台 (班公佈欄)
中華科大遠距中心平台推播 (規劃中)

3.中華科大語言中心主網頁

4. Facebook, tweeter

5.RSS, podcast化

6. Youtube 平台推播

7. Android 手機或I-phone, I-pad 可隨地、隨時收視

8. Multi 同步平台推播
中華科大英文診療平台

 

本文作者為   中華科大通識中心語文組教師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許      ◆ 王欣卉

從剛進入學校到現在,轉眼間,我的大學生活已經快要過完一個學期了,但對於很多不同於之前的學校生活,還是令我感到新奇且有趣。之前曾聽說大學生活是比較自由且開放的,在親身體驗過後,我也開始認同這個說法。

    大學的課程並不是每天都排得很緊湊,因此就可以有多出來的空堂時間去參加各式活動或社團,或者把那時間做一個有效的利用。大學的老師們,也並不是像國、高中那樣緊迫盯人,而是在一旁引導我們,讓我們去慢慢摸索自己的方向,並在需要時適時地拉我們一把。目前的我除了想要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外,也想要好好地用一個正確、踏實的「態度」來度過這四年,並不是說一定要在課業或社團等各方面有什麼成就,只是想要充實地度過這四年,去努力學習,也去好好思考,思考我想追求的目標、理想,並在面對各種事物時都能有所體悟。將來再次回頭檢視這一路走來的軌跡時,一定能在其中得到豐碩的收穫。

本文作者 日間部生科一甲同學

 

 

後退原來是向前      ◆ 楊禮義

耳熟能詳的「手持青秧插滿田,六根清淨方為道,低頭便見水中天,後退原來是向前 」(宋朝布袋和尚的插秧歌)如附圖。

有捨才會有得、吃虧其實是佔了便宜、跳躍之前先蹲下、要昂首先埋頭、休息/沉潛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後退正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就好比跳高跳遠,後退幾步再向前跳,一定比直接跳要高的多和遠的多。舉凡這些都在在呼應了「後退原來是向前」的論述。

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名言:「要能夠感謝責罵你的人,才會有成就。」更有一則非常有趣的事實-----懷孕的媽媽生下了一個寶寶,這種「一減一等於二」(減法原來是加法),更再一次地詮釋了「後退原來是向前」的哲理,有時候後退才是真正的智者。

本文作者 通識教育中心教師

 

不明就裡 與 不明究理      ◆ 楊禮義

各國語文都有很多同音字、詞,如英文的「queen」(皇后)、「quean」(妓女),兩者僅相差一個字母,發音完全相同,真是把「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潑了一盆水。當然中文也不例外,如何分辨「不明就裡」與「不明究理」,避免混淆不清呢。

不明就裡(Unclear in),亦可寫成「不明就裏」:表示不知內情,不知事件的來龍去脈或事務的真正意涵。例一:主婚人於婚宴致辭時,竟然也說「祝福這對新人『早生貴子』」(對自己的兒子、媳婦當然不能說--早生『貴』子,『貴』字是用於他人身上,不可對自家人)例二:一個重要聚會場所中,記者請問一位重量級的政治人物問題,這位重量級人物卻回答「我只是受邀『貴賓』,不清楚----」(怎麼說自己是『貴賓』呢?當然要說『來賓』)

不明究理(Investigates the principle unclearly):表示「因為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所以要探究其原理/原因」等於熟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文作者 通識教育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