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水神社,建成於日據時代昭和13年(西1938年),在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之圓山貯水池旁(今劍潭捷運站對面),立於劍潭山(圓山)山腰,屬於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草山水道系統,興建於日據時代昭和3年,至昭和7年(西1928年3月-1932年3月)完工,為日本時代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系統包含水源井、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貯水池等,共14項主要設施,全長超過十幾公里。是全臺第一個設有水管橋的水道系統,也是惟一含有水力發電的水道系統,單一系統給水量全臺第一。民國92年(2003)7月,台北市古蹟審查委員審議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目前每年三月天母會舉行「天母水道祭」來保護與發揚草山水道文化。
草山水道的水源,引自大屯山竹子湖、紗帽山的湧泉,水質非常清徹,水源源頭目前仍由石砌混泥土建築保護著。泉水從近千公尺高處引流而下,經過陽明溪水管橋、草山水管橋、天母水管路,利用水的衝擊力量在三角埔電廠(天母)產生電力,再運送至中山北路一帶的圓山貯水池貯存,然後經過橫跨基隆河的中山橋(明治橋)管線,輸送到台北,供應當時台北城市用水。
圓山貯水池,有貯水池、曝氣塔、八角型配水井等,目前都還保留古樣。曝氣塔上有台北市第一任長官(市尹)武藤針五郎在昭和6年(西1931年)所題的「活水頭」三個字,故貯水池又被稱為「圓山活水頭」,是臺北最早的貯水池。貯水池格局方正,內部保存相當完整,採正方形的間隔設計,有S型的導流壁,走進其中就像一座迷宮,若能點起燈光,民眾便能體驗這項建築的細緻考究。整體區域環境清幽,神社就在另一旁靜靜地兀立著。
圓山水神社是在草山水道系統完成後7年,昭和13年(西1938年)4月27日安座,由當時自來水公司員工捐建,作為祈敬水神,祈求運作平安,並紀念施工殉職的員工之用,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曾有報導。整個水神社為日本形制,雖然規模不大,但目前保留還算完整。神社有上中下三層,有社名碑、參道、手水缽、石燈籠、石狛犬、主殿。後來主殿毀壞有所重建,並在一旁立「飲水思源碑」。這是臺北所剩無多的日本神社遺跡中,還算完整者。
主殿,原來供奉日本水神:水波能賣神(也稱彌都波能賣神)、榮井神、生井神。經過國族、政權更迭,物換星移,主殿也毀壞敗破,而文化內涵的不同也讓供奉的水神有所不同;於民國79年將主殿重建成中式奉祀亭,並改奉中國水神-水仙尊王(大禹)為神主。但又因時代遷變,價值觀有所轉移,科技至上,宗教神道示微,所以今日主殿已無神像,甚至連原本有的香爐也清得乾乾淨淨,連祭祀活動也沒有了。
【以下照片由蘇美文老師於2013年9月22日及11月08日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