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全國賽中執法的女性主審劉柏君,以女性之姿,站上夢想的位置。

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棒球?劉柏君的印象停留小時候看過的威廉波特少棒賽,「半夜時,媽媽把我叫醒,全家吃著清粥配醬瓜,一起為台灣加油。」

劉柏君回憶國中時,正好遇上台灣職棒和金龍旗熱潮,她積極想加入學校球隊時、被老師拒絕,理由是:「妳是女生!」童年的遺憾,讓她對「穿上正式制服、使用正規球場、打一場正式比賽」,心生嚮往。

「大學時,不甘只是當個球迷。」她從觀眾席再靠近球場一點、投入志工行列,帶少棒夏令營陪伴練球、集訓、照顧起居,也為離島與弱勢少棒隊募集球具。因為太清楚球員努力,每當裁判漫不經心或發生誤判,她總怒不可遏地拋下一句話:「我來站都判得比他們好!」從此,一股莫名的自信油然而生。

2006年,劉柏君參加C級棒球裁判講習,報到第一時間就是震撼教育,被工作人員打量問:「女的?去當記錄員啦!」她一頭霧水,直到正式上課才明白,「很少有女性擔任棒球裁判。」過程中,還有人不斷勸說:「沒有女生在站裁判,去當記錄員吧!」

撐過結訓,更大的挑戰是之後的實習。當年規定正式比賽實習10場才能領取C級棒球裁判執照,劉柏君面臨苦無實習的機會,再加上一場比賽的裁判費行情在500元~900元之間,最差甚至於3~400元,她很清楚,全職裁判再認真,月收入也不過2萬多元;這條路,幾乎無未來可言。

但,沒有任障礙可以阻擋她的棒球魂。劉柏君熬到乙組棒球聯盟裁判長洪夙明的協助,湊齊實習場次、取得執照,而她的大學恩師楊蓓教授,則提供彈性工時的助理工作,讓她不斷炊又能四處征戰。

只是,她沒想到終於成為裁判、正式上場執法,卻遭遇更多不文明的對待,甚至被質疑專業,「妳是女生,有誤判一定是妳!」這時期心裡所有的憤憤不平,因為楊蓓老師的一句話,「生氣不如爭氣!」讓她化負面打擊為奮鬥動能。

劉柏君坦言,「有些時候,女生的確比較不方便,如:將近3小時不能如廁。」主要是比賽無足夠空檔讓女主審跑廁所,而且,每場球賽上百次的瞬間起跑、補位與蹲站,對體力也是一大負荷,若在夏日正午站主審,身上的重量級護具負荷一身,更顯難受。

扭轉的契機在2009年,她接了紐約洋基來台的翻譯大受好評,離台前獲贈一套「量身定做的主審專屬護具」,當她前往All-Star量身材時,董事長陳前芳大感驚訝,「沒想到台灣有女生敢站裁判,幹嘛給外國人贊助?妳站到60歲,我就贊助妳到60歲。」這意外的肯定,振奮了劉柏君。

夢想的路上,一路險阻,兩位貴人陳前芳與楊蓓不斷鼓勵,「不要埋怨台灣沒機會。」她走出去,前往香港鳳凰盃國際女子棒球賽執法,開啟了日後赴澳洲、美國接受正統訓練與執法的際遇。

面對未來,她精進專業、努力改變土法煉鋼,成為台灣少數兼具國內外受訓資歷的裁判。 她指出,台灣裁判礙於培訓體系不甚健全,甚少提供裁判訓練講習,忽略了這類講習的重要性。

以美國為例,每年棒球規則和移補位,由美國職棒裁判公司(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Umpire Corp. 簡稱PUBC)做修訂,並在職業裁判學校或各地講習宣導,統一美國各地裁判的執法標準,而國際棒壘球總會也通常會一併沿用。

日韓各國則透過送裁判赴裁判學校受訓,或擔任國際棒壘總會比賽,將這些最新消息帶回國,再透過講習公告全國。

國際賽中和各國素昧平生的裁判共同執法,必須有國際統一的手勢和移補位,才能立刻一起工作,國內比賽中也有其必要性。在台灣,提供最新、最正確的競賽規程是誰的責任呢?若未及時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及讓球隊和選手在國內比賽中適應規定,很容易在國際賽中吃大虧。 棒球裁判在書面談兵很容易,場上執法才是功夫。「以前覺得棒球裁判,不過就是站在那裡看好球壞球。」但當她愈投入愈覺得這包含體能、站位、移位、角度、心理等各層面的綜合技術,「不能說好裁判就不會誤判,但爛裁判肯定會搞砸比賽。」 堅持的過程,走得艱苦,若不是對棒球的執著與熱情,根本不可能做到。

回想起去年在美國Harry Wendelstedt School For Umpires受訓的一幕;判出局的術語是「He's Out」,同學笑問:「如果是女性跑壘呢?」劉柏君巧回:「我比較喜歡『Safe』 耶!」的確,能在妳的夢想裡被判出局的人,只有妳自己。(潘姿吟/台北報導)

文章出處轉載至:打破性別歧視 台灣首位棒賽女裁判